科学管理研究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国际刊号:1004-115X
国内刊号:15-1103/G3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3959 人次
 
    本刊论文
破“科学管理”立“道德领导”
  摘要:以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评价呈现诸多弊端,道德领导理论下的教学评价却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了可能。本文从科学管理用于教学评价的失切性着手,阐述破“科学管理”,立“道德领导”的内在意蕴。关键词:教学评价;科学管理;道德领导

  科学管理是借助工时定额化、程序标准化、管理职能化、量才分工、差别计件付酬等措施来提升效率的管理思想;它亦是工具理性指导下,借助物质激励,追求结果最大化的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中所有计划都是当局意志的体现,劳工只能按指标行事,无异于管理上的专制 [1 ]。由于其“见物不见人”的管理风格,以它为指导教学评价易造成教师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的思想、理性、自由等价值信念被剥夺。以此理论来指导教师评价,必然会出现诸多不适。

  1.科学管理在高校教学评价中的失切性

  1.1 理论上,前提假设与教师不符

  首先,“人性恶”的假设对教师不适合。教师因长期积淀的职业伦理要求教师具有性善取向,道德水准高于常人。科学管理假设人性是恶的且人会偷懒,显然不符教师人性。以性善论人性假设的道德领导理论 [2 ],强调利他主义与给予的品质才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其次,“经济人”的假设不适合于教师。科学管理假设人是“经济人”,其行为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这种对人的简单片面理解,科学管理理论忽视了人需要的多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别谈及人的自我实现。

  1.2理念上,与高等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价值应该成为教育管理的焦点 [3 ]。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追求是高等教育的存在基础。科学管理以追求效率为首要目标。对效率的追求,加剧了大学传统精神与现代观念间的疏离、断裂乃至对峙。在有形产出不断增殖的同时,大学的精神、价值和信念等无形的传统资源却日渐枯竭 [4 ]。

  1.3评教实践中,过程中因素被忽略

  首先,教师的创造性易被会忽略。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先天素质、后天兴趣及生活环境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极具能动性。严格的纪律约束易使教师墨守陈规,使教师教学活动创造性受到抑压。其次,对管理层的信任易被践踏。对以科学管理为理论根基的教学评价更多的是采取管制和监督的手段。教师时时有一种被人监视的感受,教育信任这一“社会资本”被忽视乃至透支了。

  1.4实践中教学评价结果不可靠,易被误用

  如果我们用有形的外部产品来度量效率,而不是用获得的有价值的经验来度量效率,那么效率的目的就变成物质主义了。效率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5 ]。仅以量化评价作为考核标准,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心、品德的熏陶、不良习惯的规范等隐性表现却被忽略,评价结果的可信性自然令人们的质疑。对S大学2 386名学生网上评教心态的调查显示,60.3%的同学认为学生网上评教成绩不能够真实反映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管理者却把评教打分当做一种结果并进行评比,并据此作出升职、降职、加薪、减薪等决策。可见,评价结果被误用了。

  2.从“科学管理”向“道德领导”的转变

  鉴于科学管理下学校的管理目标的错位,萨乔万尼等提出了道德领导理论。道德领导是借助领导者专业、道德权威和组织成员秉持的共同价值观、信仰及共同愿景,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使全体成员与学校共谋永续发展的理论。以它为指导的教学评价会撇开传统管理的威权,求助于替代领导,对教师施以文化熏陶,将道德植入教师的性格中,使教师能够自我领导,从而实现组织自发生长。

  2.1学校目标的转变

  学校目标的转变表现为:(1)目标性质的转变——由静态目标变为动态目标。因为人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生成、演化、发展的,目标也须建立在能够指导非理性、不确定性实践的理论上。(2)目标内容的转变——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这可避免高校因追求效率而与高等教育初衷的背离。(3)目标所属者的转变,由领导者个人卓见变为组织共享目标,领导要善于塑造共同愿景,令教师对此作出承诺,实现目标的共享。
  2.2学校体制的转变

  学校体制的转变首先是由领导替身取代真正的管理者。领导替身是教师情感和社会契约等内在力量获得激励和驱动的动力源泉,它也是避免对教师的外在压迫,实现了其自我领导的内因,它包括共同体规范、专业理想、充溢的工作状态和团队精神。其次是由共同体替代个人。共同体成员拥有一种与他人具有相同意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团队精神得自于成员间的互依感、彼此间的责任感等情感和规范方而的因素 [6 ]。共同体的出现变意味着组织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与管理者、教师与教师群体等的支持性多重关系的产生,这种支持性关系使每位教师的经验成了共同体的经验,相互交流与借鉴必会带来教师的成长。

  2.3学校领导角色的转变

  学校应通过教学实践的竞争,锻炼出有权威的领导。校长要成为组织的精神领袖,以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号召团队,并引燃全体成员的领导意识,使高校由优秀转向卓越。校长的领导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会传递到行为 [7 ]。因此,校长须放弃仅存的威权,以自己的专业实力、德望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实现以德治校。这样我们的大学精神才会点燃教师的激情,实现 “就算你烧毁我的建筑物,但留给我员工,我将重建我的教育王国”这样的领导愿景。

  3.道德领导下的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通过建立每个教师成长的档案袋,引导教师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努力成为反思性教师。 总之,评教的初衷与归宿均是教师发展。(2)评价制度要避免将评价结果与职称评定、奖金发放挂钩,促成教师间的对话和合作。(3)校长在教学评价中的角色定位为:校长要树立自己的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发挥专业导师的作用,在实施评价、收集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对新教师及排名靠后的教师展开面谈式的分析,帮助其找到其教学理念盲区,实现其专家型教师的转化;校长应更重视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引导教师关注常态教学。

  4.结论

  高校教学评价若以科学管理为指导,易导致手段与目的的背离。教学评价的突破须以理论变革为先导。伴随着话语体系的转变,教学评价方能实现由理论向现实的重构。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科学管理研究》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科学管理研究》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